无意恋红尘
只伴清风舞

张可久一首《人月圆·山中书事》借咏史怀古,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国人喜欢山水的情结,仿佛与生俱来。从返归自然的老庄哲学,到纵情山水的魏晋风尚,许多文人墨客都在山水之间,寻找到了内心平静或者毕生归宿。

青山巍巍,足可登高望远。重峦叠翠,足可探险寻幽。青山不远,始终陪伴在人们身边,依山而居,更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的一种心之所系。山居生活,并非一种逃避,而是一种诗意的创造。

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张可久就是一位与青山结缘的著名文人,他字伯远,号小山,就连自己的号都要带一个“山”字。他是今浙江宁波鄞州人,元朝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之一,被誉为“词林之宗匠”。

张可久仕途不顺,曾经做过一些下级官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平生好遨游,曾漫游江南的名胜古迹,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

张可久专注于写散曲,其作品多描述自然风光,颓放生活,也有不少写闺情及应酬之作。风格典雅清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表现出闲适散逸的情趣。他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那年,张可久寓居西湖山下时,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写下一首《人月圆·山中书事》。曲作原文如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这首曲的大意是:

纵观古今,自古以来,国家历朝历代的兴亡更替,就像繁华的春梦一样。

阅历四方,浪迹天涯,我看了太多的尘世繁杂,眼睛都累了。

圣人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如今已长满乔木。

吴王夫差为西施扩建的宫殿,如今已荒草萋萋。

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宗舍里,如今只有乌鸦飞来飞去。

几间茅草屋里,藏着万卷诗书,我临到老的时候,回到了山村安家生活。

山中有什么事?用松树的花粉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张可久这首《人月圆·山中书事》是一首咏史怀古散曲。

整首曲开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分别从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这样两个角度,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着,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然后,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全篇先咏史后抒怀,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

全曲清辞丽句,骈散相济,格调雅正,自然本色,风格豪放,直抒胸臆,气势阔大,富有哲理,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蕴藉深邃,意味深长,突出特点是情感表达比较直白,不作委婉含蓄语,感情由浓到淡,由愤激趋于平静,通过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表现了自己勘破世情,厌倦风尘的人生态度,以及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

人生也短也长,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练。饱经红尘沧桑后,一颗疲惫的心,最踏实的归处,还是山中的那几间茅舍。谁说山里没乐趣?只要有松花和春水,就能酿出美酒,也能煎出好茶。

评论 ( 43 )
热度 ( 130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老树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