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恋红尘
只伴清风舞

王绩一首《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中华文化最讲究传承,唐诗之所以能够达到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就在于一代一代人的不断探索和发扬光大。这里面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等大腕功不可没。

  

而到底谁才是唐诗第一人呢?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争议,不好加以界定。而根据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记述,明确把王绩作为唐朝的第一位诗人。于是,后来越来越多的唐诗选本也就经常从王绩开始了。

  

王绩,字无功,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唐初诗人。王绩兄长王通是隋末的大儒,是当时的大教育家。而王通的孙子,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王绩的诗作多以山水田园和美酒为题材,诗风质朴自然,真率疏放,别具一格。

  

王绩一生侍才自傲,放浪不羁,而且特别喜欢喝酒,在大隋时曾经因醉酒被弹劾回乡。唐朝初年,以原官职待诏门下省,薪俸十分微薄,只是为了朝廷每天供应酒水三升。侍中陈叔达听说后,特批每天供应王绩美酒一斗,被时人称为“斗酒学士”。


太宗贞观年间,王绩听说太乐署史焦革家善于酿酒,强烈要求担任太乐丞。后来,焦革去世。王绩伤心地说:“难道是老天不让我尽情享受美酒吗?”于是辞官而去,从此隐居在东皋,自号“东皋子”。期间,他创作了一首《野望》。诗作原文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的大意是:

黄昏时分,站在房屋东边的高坡,举目四望。

我徘徊不定,心下茫然,不知该归依何方。

眼前的树木,层层叠叠,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眼前的山岭,重峦叠嶂,都披覆着落日余晖。

田间小路上,放牧的人正在驱赶着自家的牛群,返还家园。

再后面,还有零零星星的猎人,正骑着马匹,带着诸多猎物归来。

我东张西望,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只能长歌一首,以此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而食的隐逸之士。

  


王绩这首《野望》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

整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于萧瑟安逸的景色描写中透出孤寂和怅惘的心境,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自己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

全诗语言质朴,风格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蕴藉深邃,意境清幽,耐人寻味,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了先路,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总起来看,这首诗放在《全唐诗》中看并不是特别出色,但问题是他创作于初唐时期,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自己“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一改南北朝时期的奢华艳丽之风,颇具魏晋风骨,给人一种古朴的美感。故而,王绩这首《野望》虽然算不上唐诗的顶级作品,但仍有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评论 ( 20 )
热度 ( 88 )

© 老树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