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恋红尘
只伴清风舞

元好问一首《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被称为《摸鱼儿·雁丘词》的姊妹篇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文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他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神童”。十一岁时,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路择的赏识和教导。十四岁时,又师从陵川人郝晋卿,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十六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二十二岁中进士。历任国史院编修、南阳县令等,后来经历了蒙古灭金、国破家亡的变乱,半生漂泊,享年六十八岁。

16岁那年,元好问在应试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猎人,听说了一个故事: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元好问很是感动,买下了这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为他们修建了小小的坟墓,名曰“雁丘”,写下了《摸鱼儿· 雁丘词》。开头几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一问成为千古绝唱。

27岁那年,蒙古兵已攻陷了金国首都。元好问为避战火,来到河南,在那里他听到他的朋友说了一个故事。据说在金朝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一对青年男女,他们的爱情非常真挚、热烈。然而,他们的恋情却遭到了双方家人的强烈反对。无奈之下,这对恋人最后双双选择了投河自尽。后来,这对恋人化成了水中的一对并蒂莲。这个故事比当年的大雁更让元好问感动,所以他写下了一首《摸鱼儿· 问莲根丝有多少》。词作原文如下: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这首词的大意是:

请问,那莲花的根茎,到底有多少丝,莲芯那么苦,究竟又是为了谁呢?并蒂莲花,一双容貌姣好的儿女,向着彼此的方向盛开。

他们的爱情,本来就是上天已经允诺了的。可是为什么人世间不允许他们白头到老,让他们生活在鸳鸯的栖息之地呢?夕阳,也在为他们的离去,而感到悲痛。

就算是谢灵运《伤己赋》中提到的那些令人心痛的往事,又或者是舜帝二妃,殉情死于湘江之水,比起他们这一对的爱情来说,都不算是“断肠”。

他们的爱情故事,好像是《香奁集》里提到的灵芝、瑞露一样圣洁。可惜,俯仰之间,已经成为千古往事。不过,海枯石烂的情缘,是不会被时光所淹没的。他们的幽幽恨意,也不会被黄土所掩埋。

并蒂莲花,就像是古代的相思树一样,长在了荷塘里面,度过了流年。可是现在,又有一阵西风卷起,无缘无故地要将他们摧残。

我停泊兰舟,反复凭吊。因为我担心现在如果不尽情地凭吊的话,那么等下一次带着酒再来时,红色的并蒂莲花,已经被雨打风吹去,最后只剩下一片狼藉了。



元好问这首《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是一首以一个爱情悲剧为题材的词,又称《摸鱼儿·双蕖词》,也是《摸鱼儿·雁丘词》的姊妹篇。

整首词首先在小序中就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然后,在正文中先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悲剧故事的源头。在此基础上,大赞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精神。从而抒发感想,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显示了自己比较进步开明的思想。

全词以情见长,句句有情,情真意切,纯情流露,直言其人,直叙其事,故事哀婉,令人动情,突出特点是运用的手法复杂多变,或议论,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相互交杂,而却皆有归所,更增添元好问所抒发的爱情故事的悲剧色彩,字里行间充满对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同情以及对顽固守旧势力的愤怒。

总起来看,元好问这首《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被称为《摸鱼儿·雁丘词》的姊妹篇,绝对是实至名归。《摸鱼儿·雁丘词》是借一对大雁的生离死别,来讲述人间恋人殉情的故事。而《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则是直接讲述了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因为遭到世俗的迫害,最终双双投湖殉情了。在这首词中,元好问的满腔同情之心,珍爱之意,字里行间呼之欲出,甚至比《雁丘词》更让人感觉哀婉,读之令人低徊辗转。

评论 ( 40 )
热度 ( 89 )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老树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