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文人大都热衷于诗酒花茶,即便是现代人,也有很多人认为诗酒花茶是文化人的标配。所以,自古以来,文人们对酒情有独钟,以酒入诗,繁复的文字与肆意畅快的感情交织缠绵,幻化作纸上或柔媚、或豪迈的一篇篇动人佳作。那承载了古人智慧的诗集又如甘醇的美酒,越沉淀越浓郁,在历史的长河中发酵飘香。
文人饮酒或痴或狂,醉酒后憨态可掬的模样引人发笑,又惹人怜爱。有一次,辛弃疾醉酒后,竟然人树不分:“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还有一位北宋时期著名诗人,醉后簪花“不觉羞”,路人哄笑自开怀。他就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代表诗人苏轼。
苏轼四十一岁那年五月,杭州吉祥寺的牡丹花正开。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跟随知州沈立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园中集会赏牡丹,眼前是富贵牡丹,身旁是一众百姓,官民同乐,一派祥和。赏花第二天,沈大人向众人展出十卷《牡丹亭》,牡丹真国色,画卷亦动人,苏轼看到恢弘的画卷,以及与民同乐的画面,心情大好,提笔写下了一首《吉祥寺赏牡丹》。诗作原文如下:
人老簪花不自羞,
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
十里珠帘半上钩。
这首诗的大意是:
几个上了年纪的人,在头上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
牡丹花却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相互搀扶着,沉醉归来,引得路人一片哄笑。
十里街市上,百姓们纷纷卷上珠帘,争看这几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官员。
苏轼这首《吉祥寺赏牡丹》是一首纪事七言绝句,是一首叙事诗。
整首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先写自己与同僚的簪花之趣,后写自己与同僚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主要叙写了当时的杭州官员与杭州百姓一同赏牡丹的欢乐气氛,以及百姓看其醉归的情景,突出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以及自己与同僚们簪花的情趣,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全诗诗句夸张,语意诙谐,相映成趣,语妙天下,活灵活现,风趣幽默,通过老人簪花、搀扶醉归、珠帘上钩、路人哄笑等几个典型场景,绘声绘色地向人们呈现了一幅极具幽默感的漫画画面,十分的幽默诙谐,表现出苏轼超然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苏轼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得不再次为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所折服。当时的苏轼虽然还未经历最艰难的乌台诗案,但也初尝了人生磨难,官场并不顺遂。人过四十天过晌,彼时的苏轼已自称老人。好在他的心态还年轻,该簪花就簪花,该喝醉就喝醉。由此看来,年轻与年龄无关,保持少年之心,不向生活妥协,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