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战国时期发生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时,燕国太子丹在易水河边为。荆轲壮行,从而留下了那两句著名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下面学习“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一首与易水有关的送别诗。
七岁时就作出《咏鹅》诗的骆宾王,堪称名副其实的神童。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他的性格十分刚强,如同他描写的那只鹅一样,终生都在昂着头“曲项向天歌”,从不“低眉事权贵”,看到不平就要大声说出来。因为这种宁折不弯的性格,骆宾王一生遭遇了太多的坎坷。
武则天当政后,骆宾王多次上书讽刺,从而得罪女皇入狱。后来遇到特赦方才出狱,但他仍不思悔改,又加入徐敬业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的行列,并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后来,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有人说他死于乱兵之中,有人说他遁入空门。
60岁那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秋遇赦出狱。当年冬天,他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在此期间,一次送别友人时,他写了一首《于易水送人》。诗作原文如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的大意是:
想当年,就是在这个地方,刺秦壮士荆轲告别燕太子丹。
当时的荆轲勇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日的英雄豪杰荆轲,早已经英勇献身,与世长辞。
而今天的易水,仍然像以前那样寒冷。
骆宾王这首《于易水送人》是一首送别五言绝句诗,又名《易水送别》。
整首诗旨在描绘自己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首先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地点;然后,直接道出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既有送别之情,又有咏史之怀,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全诗构思巧妙,语言含蓄,抒怀咏志,别具一格,慷慨激昂,回肠荡气,感情强烈,笔调苍凉,寓意深远,蕴藉深邃,突出特点是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回过头看,骆宾王这首小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诗、二十个字,十分简洁,十分凝炼,诗中根本没写什么告别的话,但是他通过这首诗把读者带回了易水河边,带到了当年荆轲和燕国太子丹告别的地方。可以看出,骆宾王当时的心情和当年的荆轲是一样的,既有对朋友的不舍,也有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这样的告别方式,比直接写出送别的话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