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恋红尘
只伴清风舞

杜荀鹤一首《蚕妇》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

很久很久以前,就流行一首颠倒歌:“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编凉席的睡光床,当奶妈的卖儿郎。”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榨现象。

历代有觉悟的诗人也对这种社会现象用诗歌的形式予以严肃的批判,仅仅就《蚕妇》这个同名诗题就流传下来很多优秀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张俞的“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当然,唐朝末年著名诗人杜荀鹤的《蚕妇》也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唐朝末期,大唐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支离破碎,藩镇割据,叛乱频生,宦官专权,官僚党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可谓是黑暗腐败,人们生活在深重的灾难之中,民不聊生,日子很苦。杜荀鹤正是生活于这个时期,生长在一个微寒的乡镇家庭,多次科举考试都没中,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但由于时局动乱,又回到了家乡。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诗风自成一家。因为生活清贫,他体验到很多民间疾苦,写下过很多揭露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作,成为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蚕妇》等皆为穷苦百姓抒写冤仇悲愤而作。其中的《蚕妇 》诗作原文如下:



粉色全无饥色加,

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

底事浑身着苎麻。



这首诗的大意是:

生活的折磨,使得我脸色蜡黄,根本没有一点健康肤色的光泽。

整天辛勤劳作,终岁劳苦,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说我养蚕辛苦。

可是,到底为什么?我身上穿的是粗麻布织成的衣服?



杜荀鹤这首《蚕妇》是一首描写养蚕妇女生活的七言绝句诗。

整首诗先以粉色和饥色对比,深刻表现了养蚕妇人的穷困处境;然后通过蚕妇之口,表达了她们对统治阶级剥夺她们劳动果实的强烈不满和怨恨。最终通过无情地揭露当时封建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杜荀鹤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语言朴实,浅显易懂,近乎口语,贴近生活,诗情激昂,充满悲愤,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对比表现手法,通过粉色和饥色对比,养蚕和着麻对比,贫穷和繁华对比,情理应得和实际状况对比,既使诗歌感情色彩十分鲜明强烈,更使那种人吃人的社会本质昭然若揭,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中最后两句:“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是全诗的诗眼,也是最关键的揭示主题之笔。一下子就把封建社会中一种普遍而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摆到了读者面前,而对于养蚕农妇终年辛苦养蚕的劳动果实到哪里去了,是谁剥夺了她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杜荀鹤并未直接说出,然而,唯其如此,才使诗歌含而不露,更能启发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

评论 ( 24 )
热度 ( 60 )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老树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