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恋红尘
只伴清风舞

范成大一首《立冬夜舟中作》虽然写于立冬,却有着过尽千帆的豁然

秋去冬来,秋已尽,雁声入梦凉,山也苍茫,月也苍茫,又到“立冬”季节了。“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立冬 ”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冬季的开始,冬三月之始。“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万物收藏,躲避寒冷,休养生息,准备迎接明媚春光。

立冬以后,我们就告别秋天,迎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冬天。每每想起小时候冬天穿着微薄的棉衣,在冷冽刺骨的寒风瑟瑟发抖的样子,就会不寒而栗。好在,如今社会高速发展,家家户户都有集体供暖,冬天呆在家里就是一种享受,即便是户外活动,也有羽绒服保暖,冬天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相较于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古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能像白居易那样在冬天“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喝着小酒,和朋友畅谈,那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大多数人都过着冬天受冻挨饿的潦倒生活,就连苏辙,也就是苏轼的弟弟,冬天也不能够睡好觉,而是担心着“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本来天就凉,睡也睡不好,时不时的还会被孩子的哭闹声儿吵醒。

和他们比起来,宋朝诗人范成大则更加凄惨。这年立冬时节,他乘船去蜀地赴任。于是就在小船中写下了一首《立冬夜舟中作》,没有美景,只有冬雨,又冷又惨。诗作原文如下: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这首诗的大意是:

秋去冬来,人也在追逐梦想中,不知不觉就一天一天地老去。

立冬时节,恰逢一场寒雨,冬天的寒气随着夜里的雨逐渐增加。

抬头望去,只见山头升起了忽明忽暗的火光,那是樵夫为御寒燃起的篝火。

低头细看,只见水里倒映着渔夫点起的点点渔火。

江水滔滔,后浪叠前浪,千层波浪仿佛一层一层重叠起来。

江水拍岸,沙滩上的水痕,也被起伏的浪花吞没,不知淹没了几层。

因为是夜里,周围什么都看不清,想要仔细地看一看峨眉山的面目。

还需要等到明天清晨,天亮起来以后,乘兴而去。



范成大这首《立冬夜舟中作》是一首即景抒怀五言律诗。

整首诗先点出自己写作时的年龄和时节,人老了,季节也到了立冬节气,而且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寒夜。然后,描绘了山上樵夫为取暖燃起的红红火堆,还有倒映在水底波光粼粼之中的点点渔灯,暗示了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又描绘了江水波浪汹涌,一浪叠着一浪冲向岸边,却没有在沙岸上留下多少痕迹的情形,蕴含了其人生感悟。最后,说明夜幕中的峨眉山看不真切,想看清楚,需要等到明日天亮,道出了朴素的人生哲理。

全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场景凄婉,意含深邃,富含哲理,豁达开朗,虽然写于立冬,诗中却隐约着春气,有着过尽千帆的豁然,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四季更替,年华易逝,这是自然规律,人是无法抗拒的,必须坦然接受,但在寒冷的现实面前,要看到山中“樵火”,水底“渔灯”,要相信明天。既写了江景,又写了江情,堪称立冬诗中的名篇佳作。

这首诗其实就是范成大在立冬时写下的一种人生感悟。正是因为经历得多了,有了人生的沉淀,有了丰富的阅历,才能看淡是是非非,即便是面对立冬时节的一场夜雨,也是平静而坦然,不再计较,只把一切都变成了人生的一部分。

评论 ( 45 )
热度 ( 75 )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老树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