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桂花飘香,眼看就是中秋佳节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个节日大约起源于古代先秦时期,是当时人们对于月亮的崇拜和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节日,不仅成了一个阖家团圆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
中秋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古往今来,人们祭月、赏月、祈盼丰收与幸福。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大量描绘中秋节的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王建是唐朝中晚期诗人,出身寒微,贫困潦倒,直到48岁时,他才进入官场。王建擅长写乐府诗,也兼写宫廷诗。他与同时期的另一位乐府诗人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较为深刻。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也是一个中秋佳节,王建与朋友相聚,一边弹琴,一边赏月,望着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想起了远方的好友寄杜元颖杜郎中。于是,就提笔写下了一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作原文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的大意是:
中秋时节的月光,洒照得庭院地面雪白,乌鸦安静地栖息在树上。
清凉的秋露,点点滴滴,无声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天涯共此时,世间人人都在仰望着那一轮圆月。
不知道这秋日情思,那份思念远方好友的情怀会落到谁家?
王建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怀人七言绝句,从“寄”字就可以看出他是想念远方的友人杜郎中。
整首诗先以沉静的笔法,意象层层相扣,描绘出中秋月夜庭院的寂静;再以委婉的抒情手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最后,采取反问的方式,明明是自己的秋思,他却用“不知”两字将秋思扩大化,使诗歌跌宕起伏,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将离情别绪表现得真挚动人。
全诗朴实简洁,语言凝炼,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格调深沉,含蓄委婉,情思深长,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耐人回味,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诗中最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含蓄取胜,意境阔大,含而不露,尤其脍炙人口。把个人的思亲之情溶于一声为众生而发的浩叹之中,不仅使个人情感得到了鲜明却又含蓄的表现,而且使这情感得到了升华,推而广之,联想到芸芸众生都有的思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