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二十年,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突然成了网红。有关他的影视剧、小说层出不穷,还有各种“传记”。在纳兰性德短短三十一岁的生命里有太多故事和谜面,再加上他超出文学以外的魅力,给人们尤其是文艺工作者留下想象力和创作空间。
在大众的认知中,词,当然是纳兰性德最基本的身份。正是通过纳兰性德的大量情意绵绵的词作,大家逐步认识到他是个痴情种,是个多愁善感的文人,是个无意仕途、淡泊名利的贵公子。以至于现代人把他那两句感叹友情的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误认为是感叹爱情的词,而且推崇备至。
当然,纳兰性德有关爱情的词作的确不在少数,诸如:“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或许,正是应了那句“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纳兰性德虽然痴情,但感情生活却满满的曲折,一而再,再而三的情感挫折和打击,使得他悲痛不已,甚至是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英年早逝。
纳兰性德二十八岁那年八月,他奉命与副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见到苍凉壮丽的边塞风光,不禁心有所感,于是即兴创作了一首《蝶恋花·出塞》。词作原文如下: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的大意是:
从古至今,江山社稷的兴亡都是没有定数的。
眼前应该是一片古战场,此时耳边仿佛有战斗的号角吹响。
脑海里浮现出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的宏大场面。
实际上,眼中所见不过是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连个说话的人也很难找到,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
西风飒飒,只有那几株老枫树,又一次被吹红了叶子。
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不断,郁结在心头的愁恨应该是数也数不清。
这里是曾经的金戈铁马之地,血与火洗礼过的地方。
这里也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经过的地方,黄昏时分的夕阳依然映照着昭君长遍荒草的坟墓。
一直都是一往情深,若问我对祖国的感情有多深?
这深情就像那夕阳余辉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无穷无尽。
纳兰性德这首《蝶恋花·出塞》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词作。
整首词首先写景,描写塞外古战场的荒凉景象,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隐约透示着满清入关以前各族间的战事痕迹,几株火红的红枫树,使人联想起为争夺这块土地鏖战厮杀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象。随后就是抒情,写自己出塞的感触,回顾历史,面对这塞外古战场,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一往情深。
全词景象博大,气势磅礴,结构巧妙,自然流畅,以景写情,以情带景,情景交融,形意一体,情感凄婉,幽怨动人,面对塞外景象,先写眼前之景,再写从前之志,形成虚实对比,手法娴熟而精到,通过对塞外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对历代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总起来看,纳兰性德这首词不同于他的其他词作那种惯常的婉约词风,而是尽显气势雄浑的豪迈之风。在思想格局上,也摆脱了以往那些儿女情长的个人情感模式,而是通过自己的“出塞”所见,描绘了眼前荒凉的和平景象,回顾历史,总结出战争与和平两种情况,对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作出规律性概括。因此,伟人毛泽东主席批注:“看出兴亡”,高度肯定了这首词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