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笔者学习叶绍翁的诗作并不多,目前只学过他的那首经典诗作《游园不值》。这首诗是叶绍翁的成名作,一经传出,立刻惊艳文坛,受到时人的盛赞。而诗作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词佳句,表达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寓意深远。
叶绍翁其实并不姓叶,而姓李。他的祖父李颖士原是宋高宗时的大理寺丞,也算是高官了,颇有官声。后来,因为受到御史中丞赵鼎案的牵连,李颖士被罢免了官职,家人也受到了牵连,惨遭迫害。为了避祸,叶绍翁很小的时候便过继给龙泉叶姓为子,从此改姓叶。
或许是受这段经历影响,叶绍翁仕途颇为不顺,只做过几任小官。后来,他干脆辞官归隐,长期居住在钱塘西湖之滨,与好友真德秀、葛天民等诗文唱和。作为江湖诗派的一个代表诗人,叶绍翁的诗作清淡雅致,意境高远,超凡脱俗,具有一种冷寂孤寒之感。
事实上,叶绍翁流传下来的诗作非常多,除了这首人人皆知的《游园不值》以外,还有一首诗作也非常经典,这首诗就是《夜书所见》。时序交替,景物变迁,游子漂泊天涯,自然容易涌起愁绪。当时,叶绍翁客居异乡,又恰逢秋夜寂寥,于是,一时感怀,便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诗作原文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的大意是: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发出莎莎的声音,送来一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吹来,不禁让这个旅居异乡的人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我知道,孩子们正在挑弄、引动蟋蟀,玩的不亦乐乎。
那是因为,我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荧荧灯火,忽明忽暗。
叶绍翁这首《夜书所见》是一首思乡七言绝句。这首诗是叶绍翁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整首诗先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然后,再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全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语言流畅,层次分明,起承转合,意脉贯穿,以景结情,词淡意远,意境清幽,耐人咀嚼,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写尽了人生的孤独与寂寞。
总起来看,与《游园不值》相比,这首诗的意境就很悲凉。整首诗虚实结合,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将各种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功塑造出了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形象。诗作悲喜交加,相互映衬,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更加彰显出叶绍翁流浪天涯的孤独、寂寞与惆怅。尤其是最后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更是千古名句,手法绝妙,旨在用他乡群童的欢乐,来衬托自己孤寂冷静的客居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