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恋红尘
只伴清风舞

六首非常经典的《鹧鸪天》赏析合集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多年来,山东泰安地区夏季雨量一直偏少,近些年尤甚,整个夏季都不怎么下雨。时值仲夏,连日来,艳阳高照,赤日炎炎,大地蒸腾,就连吹来的风都是热的,特别是到了中午,室外气温更是高达37°左右,路上的行人总是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尽量少地暴露在太阳下面,即使在路上等红灯,也尽量挑选有树荫凉的地方。好在,昨天夜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终于又轰轰烈烈地下了一场大雨,算是今年夏天第二场正儿八经的雨。忽然,就想起了苏轼那个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最近网络上有人提出苏轼和李白到底谁才天下第一人,这个问题还真不好下结论,因为二人处于不同的年代和背景,而且一个是词人一个是诗人,没有太多可比性。但是,毋庸置疑,苏轼是当之无愧的旷世奇才。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候,不是20多岁时因大文豪欧阳修的盛赞,名动京师;也不是中年时东山再起,入龙图阁,官至礼部尚书;而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那段岁月。彼时的他,身处低谷,却以豁达潇洒的情怀,创作了一首又一首传世名作。诸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自打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以后,苏轼在黄州城东门外开垦了一处荒田,躬耕东坡,自建房屋,名曰雪堂,给自己安了个家,过起了幽居生活,自号“东坡居士”。平时,每日或出入于阡陌之间,或放浪于山水之中,超脱尘俗,物我两忘。如此这般,转眼就过了三年,他36岁那年,一个夏日的雨后,空气清新,苏轼出来散步,只见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他的墙院周围,充满了诗情画意。天高云淡,落叶纷飞,翠竹盈风,鸣蝉阵阵,红蕖照水,心事还在夏夜里辗转,眼前已然是一派初秋的清凉。苏轼略一沉吟,一首《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就问世了: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这首《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其贬谪黄州时期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整首词突出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表现了苏轼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词中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白鸟、红蕖九种景象,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情趣盎然,诗情画意,接着才点明所有这一切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了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最后结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化用了唐人李涉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浑然天成,又深化了全词的意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将他自己那种随缘自适的心态写到了极致。

人们总是喜欢在冬季怀念夏日的温暖,在秋天怀念春风的和煦,总是怀念逝去的季节,总是不满足现状,总是能找出当前季节的不如意。其实,透过苏轼这首词,我们可以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季节还是那个季节,古时的春夏秋冬和现如今的春夏秋冬也没有什么太大不同,不同的是人的心境罢了。凡事要看得开,随缘而适。人生最好的态度,不是一路飞奔,而是珍惜当下,用心去欣赏,去热爱,每一个季节都是岁月的馈赠,感恩每一场花开,感恩每一次叶落。在众芳摇落的季节里,携一缕清风,看白鸟翻空,听一帘雨落,嗅红蕖花香。感恩季节里的每一场遇见,风轻云淡地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那一年,李清照刚好十八岁,可以说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她嫁给了同是生于官宦之家,而且门当户对的青年才俊赵明诚,二人均是有才有貌,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神仙眷侣。可惜好景不长,李清照婚后不长时间,正赶上北宋末年,朝廷政治腐败,党争日趋激烈,她的父亲李格非和她的公公赵挺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党争的影响,尤其是她的公公赵挺之离世后,她和丈夫赵明诚不得不离开京城,回到青州老宅居住。

在世人眼中,从繁华的京城流落到偏僻的青州,这对夫妻应该整日哀叹,消沉落寞。可实际上,在青州一年多的时光,却是他们夫妻感情最和谐的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此时的夫妻二人,虽然没有了新婚燕尔时的激情,却相互扶持,感情反而更加深厚。夫妻二人常常日夜攻读,陶醉在艺术和文学的天地里,忘却了世间的名利纷争,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在此期间,李清照创作了一首《鹧鸪天·桂花》。词作原文如下: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词的大意是:桂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桂花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只留芳香在人间。她无须凭借各种名花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到处招摇炫弄。她色淡香浓,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若与桂花相比,梅花肯定妒嫉她。菊花也会因为自己的迟开,而感到羞惭。桂花开放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冠绝中秋时节的各种应时花木。也可能是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对她缺乏情意。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何没有提到桂花呢?

李清照这首《鹧鸪天·桂花》是一首托物寄情的咏物词。一般来讲,咏物诗词皆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整首词极力盛赞桂花,以群花作衬,以梅花和菊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她对桂花的由衷赞美。全词自始至终都像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则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风格独特,笔法巧妙,特别是以议论见长,颇有宋诗重议理之风。

在这首词里,李清照之所以能够独具慧眼,看到桂花的独特美丽,除了她敏感多情的内心外,更多的是她本身品性的高洁与傲气。词中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她傲视尘俗、桀骜不驯、正直勇敢性格的写照。对她而言,一个人的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自此之后,“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言佳句,常常被后人反复吟咏。


  •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北宋著名词人。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今天复习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原文如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的大意是:当年,我们首次相逢,你身穿彩衣,酥手捧杯,殷勤劝酒,频举玉盅,是那么地温柔美丽,是那么地款款多情。那时,我禁不住开怀畅饮,甘愿喝得满脸通红,醉意朦胧。翩翩起舞,舞姿曼妙,直舞到杨柳树掩映的楼房中间的月光低沉下去。尽情歌唱,清歌婉转,直唱到歌舞用的桃花扇底的风儿消歇。

聚散苦匆匆,自从那次离别后,我们天各一方。不管身在何方,我总是怀念那次美好的相逢。多少次午夜梦回,在梦里与你欢聚一堂,相偎相依。今夜,我只管举起银质的灯台,用那柔和的灯光,照亮你秀美的脸庞,仔细把你端瞧。还是担心害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


据资料记载,晏几道17岁那年父亲晏殊去世。31岁时,正赶上王安石推行变法,欧阳修因反对新法,逐渐失势,三年后病故。其父及其父亲好友的亡故或失势,使晏几道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兼之个性耿介,不愿阿附新贵,致使仕途坎坷,生活景况日趋恶化。在这段与先前富贵雍华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日子里,晏几道采用忆昔思今对比手法,写下了许多追溯当年的回忆词作,《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便是这其中的佼佼之作。


晏几道这首《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描写了他与一个女子久别重逢的情景,以相逢抒别恨。先利用彩色字面,描摹当年欢聚情况,似实却虚,当前一现,倏忽之间,又全部化归乌有;后抒写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似梦却真,利用声韵的配合,宛如一首乐曲,制造出一种扑所迷离的梦幻效应。全词虚实结合,互相补充,既有色彩,又有韵律,格调欢快,意境清新,语言活泼,词情婉丽,曲折深婉,浓情厚韵,具有极大的创新性。故而成为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词在构思上独具匠心,紧紧围绕“相逢”展开,先追忆“当年”相逢,再引出梦中相逢,最后落实到“今宵”相逢。“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有多少回,自己在睡梦里与恋人欢聚相见。今天真得重逢了,却又难以相信这是真的,所以,点亮银灯,一次又一次地照看,唯恐还是在睡梦里相见。情思委婉缠绵,辞句清空如话,一波三折,回环跌宕,轻灵婉折地表现了久别重逢的喜悦和忐忑。

言为心声,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诗词,大抵不仅有情,而且情真。唯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透过晏几道这首《鹧鸪天》,不难发现,其动人之处,在于全词委婉细腻,情深意浓而又风流妩媚,清新俊逸。特别是晏几道笔下所描绘的相逢、离别和重逢场面,以及不同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凡是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主人公,足以引起强烈共鸣,甚至于我高度怀疑,那句现在仍非常流行的歌词:相逢也只是在梦中,就是从这首词演化而来。

2021年8月4号

  •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大唐著名的女诗人李冶有个经典诗句说:“至亲至疏夫妻。”作为一个情感经历比较坎坷的女道士,她这样说,自然有其道理。而现实生活中,就绝大多数人群而言,夫妻关系可以说是最亲密的关系,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能够陪伴一生一世的只有夫妻二人。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一语道破了这种关系的重要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人们对夫妻关系最美好的期待。万一某一天过早地失去一方,无疑是一种生命与生活的残缺,更是情感上难以愈合的创伤。

贺铸是北宋末年的一位大词人,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称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后裔,自号庆湖遗老。他本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他的妻子赵氏也是赵氏宋朝宗氏之女。不过因为和皇室的血缘较远,贺铸一生都比较贫穷。妻子赵氏虽是皇室千金,嫁给贺铸后却很勤俭持家,还要干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路。因此,贺铸对妻子十分敬重,两人的感情远胜平常夫妻。

贺铸似乎不太受命运的眷顾,一生抑郁不得志,经历了很多坎坷磨难。46岁那年,他的母亲病逝,在朝为官的贺铸回到家乡苏州“丁忧”。服丧三年,守孝期满之后,他再次北上京都求官。没想到他折返家乡苏州之时,发现妻子在不久前也不幸病故了,这一年他49岁。三年前母亲去世了,现在妻子又弃他而去,连遭痛失亲人的打击,贺铸陷入深切的悲痛之中,久久无法自拔,他的内心非常孤独。于是,写下了一首悼亡词《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词作原文如下: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首词的大意是:我重新回到旧地苏州,已经物是人非。回想当初,我们夫妇二人同来,为何你不肯与我同归?秋天霜降过后,梧桐树死掉了一半,另一半的枝叶也渐渐地枯萎。现在,我就像一只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孤独疲倦,漫无目的地飞翔。人的一生啊,就像是原野草叶上的露珠,待到日出天明时,它很快就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住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始终寻觅不到你的影子。夜晚我睡在空荡荡的床上,耳边听着南面窗外的雨滴声音。心下不由叹息,从今往后,还有谁会为我在深夜里挑灯缝补衣衫呢?

贺铸这首《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是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的悼亡词,这首词又名《半死桐》。整首词以补素的语言,典型的生活细节入词,以真实的生活景物为依托,籍物言情,深刻地表达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以及生死阻隔带来的悲伤,将孤独、怅然、无奈、寥落、伤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隐隐约约地传达出来,入情入理,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全词情深辞美,感情真挚,十分感人,被后世称为三大悼亡词之一,堪与苏轼的《江城子》、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媲美。

  • 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岁月无情催人老!就像歌曲里唱的那样:“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头”,青春就像一辆匆匆驶过的列车,一转眼就没有了踪影。一切恍如昨天,却再也看不到青春的影子。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曾经青春年少的我们,或许年少轻狂,或许不谙世事,可那时的我们,笑容是真实的,快乐是简单的,梦想是美丽的。青春本就该这样,放肆地笑,放肆地哭,放肆地张扬,放肆地闯荡!不管是谁,都是从青春年少走过来的。试问,谁不曾年少轻狂?

史料记载,朱敦儒出身豪门,生性风流潇洒。由于出身洛阳一个富裕之家,他从小就过着悠游山水,吟风弄月的富家公子生活。可是,他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反而饱读诗书,才情不凡,清高孤傲,是宋代词坛极富才华极有个性的一位词人,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所以,他的狂放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一丝刻意的伪装,而且他有狂傲的资本。由于朱敦儒文采斐然,品行高洁,北宋朝廷曾两次下诏让他出来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其为人之“狂”,由此可见一斑!

朱敦儒一生起起伏伏,颇似一出意想不到的电影。他一生跨两宋,青春时期正值北宋晚期,世风腐败,北宋已经日暮黄昏。朱敦儒好似看透了时局,他要做一个畅游山水之间,比陶渊明还要快乐的隐士,不再过问世事。但名气是一把双刃剑,朱敦儒的名气太大,就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偏偏就不去,颇有些魏晋时代阮籍的风范。靖康年间,钦宗召朱敦儒至京师,欲授以学官,朱敦儒固辞不受,毅然绝然地从京都回到老家洛阳。为了表明自己愿做人间神仙的美好愿望,干脆写了一首词《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的《鹧鸪天·西都作》原文如下: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首词的大意是:我生活在天宫仙境,我是掌管山山水水的郎官。我生来就是来玩儿的,老天爷让我不受礼法约束,风流潇洒浪漫一世。玉皇大帝对我情有独钟,多次批给我支配风雨的手令,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也多次写给玉皇大帝奏章,留住彩云,借走月亮。诗一咏,便是万首。酒一饮,千樽难醉。王侯将相,我何时放在眼里?就算华丽的天宫仙境,我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朱敦儒这首《鹧鸪天·西都作》是一首“天资旷远”的小令。整首词的主旨是写他在洛阳时纵情于山水,豪放不羁的生活,紧紧围绕“疏狂”二字,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赛神仙的淡泊胸怀,抒写自己不受礼法拘束,狂放不羁的胸怀,写得很具个性特色,同时也体现出他对王侯将相的傲视、对名利权贵的鄙夷,表达了他对权贵的不屑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和志向。全词清隽谐婉,自然流畅,而且前后呼应,章法谨严,无论从内容上来看,还是从艺术性上来看,这首词都堪称朱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升官发财,无疑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尘世的诱惑,往往容易让人迷失自我,丢掉本真。通过学习这首词,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狂放不羁、热爱自由、坚持自我、不忘本真的楷模。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是快乐,是轻松自在。如果一味地追求升官发财,最终沉沦其中不能自拔,从而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忧愁,官再大又有何用,钱再多又有何用。抛开尘世的烦扰,轻轻松松,自由自在,看山观水,诗酒花茶,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何乐而不为!


  •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一心报国,无力杀敌,怀才不遇,仕途多艰。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今天复习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原文如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的大意是:送别的曲子已经唱完,而泪水却还未干。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都是多余的事情,多吃饭才是最实惠的。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树木送向无尽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遮去一半。

古往今来,都有使人愤恨不已的事情。怨恨太多,何止千件万般。岂只离别才会使人悲伤,聚会才会使人欢颜?虽然江上风高浪急,未必就最有险恶。殊不知,更有人生道路才更为艰难。


据记载,这首词作于辛弃疾38岁那年春,当时他正在自豫章赴临安的途中,期间,他与朋友相会,又在江上送别友人。这时候,他在仕途上已是经过不少挫折,所以,深有感慨。因此,创作了这首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辛弃疾这首《鹧鸪天·送人》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词作。整首词先后共使用了三个典故,笔调含蓄自然,毫无雕刻之感。既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也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显示了辛词的大家气度。全词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托意深刻。

综观辛弃疾的这首词,篇幅虽然短小,而包含的思想情感却非常丰富、非常深厚,动人心弦。而辛弃疾所说的“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想必大家都深有感触,毕竟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很多人为原因造成的离别,以及遗憾怅恨的事情。我本有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你以诚心待人,别人却不一定这样认为。人世间,最看不透的就是人心。

2021年12月8号


评论 ( 30 )
热度 ( 138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老树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