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恋红尘
只伴清风舞

林逋一首《杂兴》向人们呈现了一幅恬淡优美的晚秋田园图

林逋,字君复,今宁波市奉化区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他自幼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孤高自傲,性喜山水,不喜欢追逐功名利禄。他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他终身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从而流传下来一个梅妻鹤子的佳话。

中国古代的隐士,大多追求远离人寰。但林逋结庐隐居的孤山与杭州城仅一箭之遥,可以说是“结庐在人间”。林逋的生活也不像古代隐士那样简朴清苦,他在西湖边上有一座不错的小庄园。他在庄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梅花,常常四处寻访,但凡遇到奇佳品种,便用重金购来,置于庄园里,常独自一人赏梅玩鹤。相传林逋在孤山隐居时,绕...

黄庭坚一首《南乡子》风格豪放,被人们称之为他的绝命词

诗言志,词传情。唐诗宋词无疑是两颗最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文坛,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相较于唐诗的浪漫,宋词就多了一些真实的情感流露,宋词的美,不仅在于唯美的遣词造句,而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光芒。

苏轼的得意门生秦观曾经写过一首《千秋岁》,其中有两句“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结果一语成谶,不久后就逝世于藤州光华亭上。苏轼的大弟子黄庭坚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在人生最后一年的重阳节填了一首词,这首词有点特别,人们称之为黄庭坚的绝命词,因为在写了这首词不久后,黄庭坚就去世了。

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与作为旧党的苏轼关系密切,故此被视为旧党,最终因新旧党派之争,多次遭到贬...

清朝诗人徐骏一首《清风涛》招致杀身之祸,也成为文字狱的典型案例

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时,里面有位大仙,大仙有两个小徒弟,分别叫“清风”和“明月”,当时就觉得这两个名字真好听,透着一股仙气。现在想想,清风明月的确与道家有不解之缘,道家追求的是清静无为,而清风明月的特性恰恰与这一追求相吻合。

春天的风浪漫;夏天的风清凉;秋天的风闲愁;冬天的风寒冷。风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展现。而风又分为清风和疾风,清风不比疾风,清风温柔细腻、体贴依人,而疾风带有一份粗狂与野蛮,催折草木,摧枯拉朽。

个人更喜欢清风,喜欢在有清风的窗前看书或者观景,任清风微拂面颊,感受季节的清凉;喜欢坐在山冈上,听清风喃喃絮语,讲述温柔的过去;喜欢走在傍晚的黄昏下,倒背着双手,心无旁骛地感知清风...

韦应物一首《登楼》物我一体地表现了矛盾而又无奈的心境

晚秋时节,枫叶飘零,落木萧萧,一派凄凉景色。然而,作为黄河下游的北方地区,树木的叶子并非一夜枯黄,一下子落尽,而是一个缓慢退行的过程。大部分树木的叶子都是渐渐地由绿变黄,再渐渐枯萎,所以树叶常常呈现出绿黄红等多种颜色,显得五彩斑斓,这种美,虽然短暂,但是热烈。

古人以红树来概括秋天的秋叶树种,爱的就是那种壮观的秋红。笔者所在的地区,以前常见的秋叶大多数是黄橙橙的叶子,很少见到红彤彤的秋叶。近几十年,随着城市绿化的升级换代,也逐步引进了一些珍贵树木,宽敞的道路两旁时常可以看见热烈的红叶,公园里更是随处可见。

盛唐时代气象万千、繁荣昌盛,可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便开始走向衰退,各种弊端...

鸟窠禅师一首《无题》告诉人们无需过于追问和在意浮生之事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大千世界里,大多数人都渴望找到一片内心的宁静。禅意诗,就像一朵静静绽放的智慧之花,引领人们走向内心的平和与澄明。个人感觉,最著名的禅意诗当属宋朝无门慧开禅师的《平常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唐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禅师,号称鸟窠道林禅师,俗姓潘,本号道林,法名圆修,浙江杭州富阳人,大诗人白居易的老师。出生于唐朝开元年间,晚年移居福清白屿(今江阴镇),圆寂于唐朝大和年间,享年99岁,僧龄达80多年。

道林禅师之所以被称为鸟窠禅师,背后有一个缘故。禅师曾经在杭州西湖边上修炼了四十多年,平时就居住在一颗大树上,物我两忘,潜心修道,常...

韦庄一首《庭前菊》既表达思乡之情,也暗示了自己同样具有菊花的高洁品格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与梅、兰、竹并称“花中四君子”,与月季、康乃馨、唐菖蒲并称“世界四大切花”。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古往今来,深受文人雅士的垂青。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说起爱菊之人,最早可追溯到晋朝的陶渊明,他爱菊成癖,慕其高风亮节,酷爱种植菊花,闲来无事就围绕在菊花旁边,一边辛勤侍候,一边陶醉欣赏,一时传为佳话。他写过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摄其英”等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

此后的历代文人雅士也有不少咏菊佳作,就穿下来许多千古名句。诸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姜夔一首《暗香·旧时月色》寄寓个人身世飘零和昔盛今衰的慨叹

梅花,在冬日里盛放,冒雪冲寒,傲然开放,给冬天带来了最亮丽的一抹色彩。自古以来,梅花都深得君子所爱。文人墨客都喜爱它在风雪中盛放,欣赏它的孤芳自赏,喜欢它傲视严寒的坚强,夸赞它的高洁,歌颂它的美丽,抒发着心中对美好人格的向往。

古往今来,写梅花的杰作数不胜数,同时也催生了很多咏梅花的千古名句,比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杜耒的“寻常一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姜夔在词作方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

崔道融一首《钓鱼》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率性而为的渔翁形象

垂钓是一种有益于陶冶情操的休闲娱乐活动,垂钓者可以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那种恬淡闲适的生活状态。因而,垂钓是古今中外很多人的爱好,钓鱼之乐在于钓,大多数垂钓者,享受的是垂钓的过程,而非结果。

古代文人大都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而科举入仕的道路又是何其艰难。所以,相当一部分文人都选择了做一个渔翁,择一山水佳处,或引吭高歌,或静静垂钓水边。至于垂钓,其意并不在能钓多少鱼获,他们钓的是一种情趣,他们钓的是一种态度。

这些文人墨客不只身体力行地垂钓,还根据自己的各种感受,以及各种灵魂震颤,创作了大量的有关描写垂钓或渔翁的优秀诗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张志和的《渔歌子》:...

王冕一首《舟中杂纪》将江南水乡秋日的景致刻画得入木三分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时光过得飞快,不久前还是神清气爽的清秋季节,碧蓝的天空中偶尔掠过几行大雁,黄色的菊花初吐芬芳,池塘里还有最后几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忽然间,一抬头,却发现萧瑟秋风今又是,满地黄花堆积,落叶纷纷扰扰。秋天渐渐深了,气温骤降,不再是清凉怡人,空气中是浸人的寒意。

霜降到了,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渐冷,从此就开始下霜了,也意味着冬天就要到了。秋虽深,却不晚。风景仍可看,一切都来得及,只要你愿意。秋霜似雪,虽然带来了寒意,却也是一种美丽的点缀,霜,让秋天的滋味更浓了。被霜亲吻过的秋天,才是真正的秋天,有一种成熟而淡然的气息。

王冕,字元章,号梅花屋主,今浙江绍兴人,元朝...

张舜民一首《村居》诗中有画,颇有王维田园诗的韵味

千百年来,田园风光就是文人笔下的天堂福地,也是动辄隐身乡野的悠闲自在之所。田园诗风始自晋朝时期的陶渊明,至唐朝王孟一派达到高峰,后世诗家也有无数诗篇以“村居”、“山居”、“闲居”等为题,写下了很多精美诗篇,其中佳句名段无数,在这些恬然静谧的诗风里,人们不禁心向往之,悠悠怀念田园风光的淡雅别致与闲适安逸。

仅以“村居”为题的诗作就不在少数,其中家喻户晓的当属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人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张舜民,字芸叟,号浮休居士,今今陕西彬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画家。著名词人...

刘克庄一首《贺新郎·九日》表达了英雄末路与报国无门的悲痛愤慨

刘克庄,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末年文坛领袖,享年八十三岁。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刘克庄时刻关心国家命运,而又在政治上屡受打击,仕途比较坎坷,一生当中前后四次入朝为官,但时间都很短暂,多数时间被贬斥出守外郡,这样便扩大了眼界,接触社会面较为广阔,诗词内容也随着丰富起来。


刘克庄属于豪放派词风,本人推崇辛弃疾和陆游,对辛弃疾的评价尤其高。他的词以爱国思想内容与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与同时代的刘过、刘辰翁并称辛派词人“三刘”,而且成就最大,甚至被认为可与辛弃疾和陆游三足鼎立。


又是一年重阳...

李白一首《峨眉山月歌》仅用五个地名,就打造出流动而连贯的画面

李白一生都在四处游历,写下了无数关于优美风景的诗篇。他尤其喜欢明月,明月在他的笔下一直都是“通灵”活物。比如他曾经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自到夜郎西”,又在《月下独酌》中说“我歌月徘徊”。

李白出生在一个富商之家,少年时代跟随父亲居住在蜀地匡山,他五岁就很有文学天赋, 十五岁开始写诗,以诗成名,小有名气,得到了一些社会名流的认可和奖赏。青年时游学江油、剑阁、梓州等地。李白在游学过程中受到了道家思想、侠客思想的影响。

诗仙李白一生爱作山川之旅,二十四岁那年,他决心离开故乡,孤身一人,带着三十万金钱,乘船出川,开始四处游历,寻找用世之机。这是他第一次出...

2 / 100

© 老树 | Powered by LOFTER